从商业的本质来讲,只有考虑彼此的利益,才有持久的合作。
从商业的发展来讲,只有社会交融、流动,才有大家的生机。

 

在海峡两岸都有很高知名度的大陆演员胡歌,6月12日到台北与台湾青年创作者交流。“暌违六年”“终于来了”是台媒报道的关键词,更有台北的政治人物晒出自己跟胡歌的合影,表现自己追星成功。在交流活动中,胡歌说自己的沪语中带有台湾口音,“说明我们不分彼此”,也被多家台媒引用。

 

 

台湾《中国时报》13日头版头条以《胡歌访台 掀两岸文化交流——应邀出席对话青年讲座 宝总有台湾口音 妙答“我们不分彼此”》为题,报道胡歌在岛内的活动。

 

今年年初,凭借《繁华》中“宝总”的角色而再次火遍两岸三地的胡歌堪称中国青年文艺界人士的“顶流”代表。

 

不论这次“访台”对两岸是否有多大的影响力,至少在两岸民间交流中又增添了一朵“记忆之花”。

 

 

 黄守裕先生对胡歌访台的着装给予高度评价。

 

“从胡歌的服装来说,他的确正如人们一再的描述‘情商超高’”。黄守裕先生说,“虽然只有一天,行程很紧张,但是胡歌总体给人一种很明显的松弛感、轻松感。他的灰绿色oversize 休闲西装透露出‘情商的信息’。”

 

 

一.选择西装不出错。访问选择不带领带的西装搭配,让行程的亲民、包容、轻松感觉凸显。但是西装还是西装,体现了对访问行程的尊重。

 

二.选择浅色很轻松。胡歌的西装是极浅的灰绿色,不挑人,抬肤色,同时在逐渐炎热的夏季显出清凉感。同时尺寸“大一点点”,人整体很宽松,不紧绷,是特别合适差旅的着装了。

 

三.搭配休闲很愉悦。胡歌搭配西装的是白T、宽裤和小白鞋。这和台湾现下很多年轻人的“文艺范儿”“不分彼此”。也可见政治以外,人们在时尚与审美的追求上依然不断融合,不断同化,非常统一。

 

黄守裕先生说:“胡歌说到两岸口音语言,大家不分彼此,而实际从西装文化发展来看,两岸也有着不断交融,源出一脉的过程。”

 

 

 

在甲午战争后,清政府割让台湾,由日本殖民,彼时的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,全面引入了西装,所以西装也被日本人带到了台湾。

 

1911年,大陆爆发辛亥革命,海峡对岸的台湾人民也深受震动,台湾总督府认为可以顺势“文明教化”当地人,于是倡导中国人剪辫、换装。换什么装呢?就是西装。

 

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,台湾总督府又发起了“皇民化”运动,将“穿西装”变成了一种强制性命令,让每个“皇民”都必须遵守。随着政令推行,很快,西装就成了当时台湾最普遍的着装。等到1945年日本战败,台湾光复,所有日本人都被要求离开中国,包括西装店的老板,于是,他们将带不走的店铺都留给了在本地培养出来的台湾徒弟。

 

1949年,国民党退守台湾,但却给台湾的西服行业送来了一批新的血液:大陆的 Tailor 。于是,台湾涌现了“上海帮”、“福建帮”、“宁波帮”等各地的 Tailor Shop 。

 

这里提到的“宁波帮”就是《繁花》里爷叔教“宝总”“穿衣经”时候提到的“红帮裁缝”。

 

 

九零年代前后,改革开放进入如火如荼的年代,“宝总们”通过一身“考究”的西装重新与国际商业文明接轨,并光速发展,逐步屹立于世界商界强林。

 

同一时间轴对应,已经成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,企业家们也将“西装”作为自身形象的“门面”,奔走在世界商圈,全球工厂与商场。

 

 
 

黄守裕先生在台北名仕馆

 

 

 

黄守裕先生说:“回首我入行的时候,很多企业家也像青年‘阿宝’一样,正经历创业的艰辛,在人群里还不被关注,他们从改变自己形象开始努力奋斗,如今很多人也成为了‘宝总’后半段人生的写照,有成功,也有失败,但有的更是从容面对的勇气,与时刻准备着复起的资本。”

 

 

从商业的本质来讲,只有考虑彼此的利益,才有持久的合作。

 

从商业的发展来讲,只有社会交融、流动,才有大家的生机。

 

不分彼此,宝总们,共享一个欣欣向荣的梦。

 

品牌故事|“我们不分彼此”,台湾“宝总们”梦开始的地方

2024-06-20
0